曾国藩军事思想
稿件来源:湖南名人网 发布时间:2009-10-15 10:56:58 阅读: 次
兵不在多而在于精,“兵少而国强”,“兵愈多,则力愈弱;饷愈多,则国愈贫”。主张军政分理,扣负其责。他购买洋枪、洋炮、洋船,推进中国军队武器的近代。治军以严明军纪为先,同时着意培养“合气”,将士同心,他认为“将军有死之心,士卒无生之气”。选 择有四点要求:“一曰知人善任,二曰善觇敌情,三曰临阵胆实识,四曰营务整齐”。曾国藩军事思想中最丰富并值得今人借鉴的是其战略战术。如“用兵动如脱兔。静如处女”,主客奇正之术,“扎硬寨,打死仗”,水师不可顺风进击,善择营地,“先自治,后制敌”,深沟高垒,地道攻城之术,水陆配合,以静制动,“先拔根本,后翦枝叶”等等。
曾国藩本是文人,但在长期和太平天国的武装斗争中,依据亲身经验,发展出一套军事思想。他这一套有四个方面:(一)军礼,(二)行军之本,(三)用兵之道,(四)用兵之法。
曾国藩的“礼学”,表现在军事上,就是“军礼”。他说:“军礼既居五礼之一,吾意必有专篇细目,如戚元敬氏所纪各号令者,使伍两卒旅,有等而不干;坐作进退,率循而不越。今十七篇独无军礼,而江氏永、秦氏蕙田所辑,乃仅以兵制、田猎、车战、舟师、马政等当之,使先王行军之礼,无绪可寻。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而古礼残阙若此,则其他虽可详考,又奚足以经纶万物!”(《复刘霞仙中丞》,《书札》卷十四),就是说,古代有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等五礼,他以为军礼一定有专篇细目像戚继光的《纪效新书》、《练兵实纪》所纪的各种号令那样详细。现存的《仪礼》十七篇惟独没有军礼。江永的《礼书纲目》和秦蕙田的《五礼通考》所辑的军礼资料,也未能为古代军礼寻出头绪。他认为祭礼、军礼特别重要,二者若残阙不全,即使其他各礼能考其详,仍然不能经纶万物。
但是曾国藩并没有致力于古代军礼典籍的恢复,而于1858年制订《初定营规二十二条》,于1859年制订《营规》、《营制》、《马队营制》(均见《杂着》卷二)。这些营制营规,起了当时的军礼的作用。李鸿章说曾国藩,“尝慨古礼残阙,无军礼;军礼要自有专篇细目,如戚敬元氏所纪。若公所定营制营规,博稽古法,辨等明威,其于军礼,庶几近之”(《曾文正公神道碑》)。这就是承认曾国藩所制订的营制营规大致相当于古代军礼。
军队是一个作战的集体,必须在任何情况下,特别是生死呼吸之际不散不乱,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有一套严密的组织法,明确的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这就是曾国藩所谓军礼。至于古代五礼中所说的军礼,是不是就是这个样子,那就无可考,也不必考了。不过由此可以了解,曾国藩所说的礼的意义。这个意义,倒是和古代所谓礼相合的。例如《周礼》的内容,本来就是一种政府和社会的组织法,但古人不称为“法”,而称为“礼”。由此可以了解,曾国藩关于礼的作用是“经世”那个提法的意义。
曾国藩认为,行军之本是“爱民”。他说:“兵法千言万语,一言以蔽之曰:爱民。”(《爱民歌序》,《杂着》卷二)他告诫部将说:“总宜时时警省:以爱民为行军第一要义。”(《批管带祥字营刘守备胜祥贺年禀》,《批牍》卷二)他所说的“爱民”就是“不扰民”,他的“八本”格言之一是“行军以不扰民为本”(《格言四幅书赠李芋仙》,《杂着》卷二)。为此他“特撰爱民歌,令兵勇读之。歌曰:三军个个仔细听:行军先要爱百姓。&hel[FS:PAGE]lip;…第一扎营不要懒,莫走人家取门板。莫拆民房搬砖石,莫踹禾苗坏田产。莫打民间鸭和鸡,莫借民间锅和碗。莫派民夫来挖壕,莫到民间去打馆。筑墙莫拦街前路,砍柴莫砍坟上树。挑水莫挑有鱼塘,凡事都要让一步。第二行路要端详,夜夜总要支账房。莫进城市占铺店,莫向乡间借村庄。人有小事莫喧哗,人不躲路莫挤他。无钱莫扯道边菜,无钱莫吃便宜茶。更有一句紧要书:切莫掳人当长夫。一人被掳挑担去,一家啼哭不安居。娘哭子来眼也肿,妻哭夫来泪也枯。从中地保又讹钱,分派各团并各都:有夫派夫无派钱,牵了骡马又牵猪,鸡飞狗走都吓倒,塘里吓死几条鱼。第三号令要严明,兵勇不许乱出营。走出营来就学坏,总是百姓来受害,或走大家讹钱文,或走小家调妇人。……在家皆是做良民,出来当兵也是人。……军士与民如一家,千记不可欺负他。日日熟唱爱民歌,天和地和又人和。”(《杂着》卷二)这首歌并不只是唱唱而已的教材,而是列入《营规》的《禁扰民之规》,以军法执行的纪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