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中国近代军事思想家:曾国藩的军事思想

        稿件来源:东北新闻网 发布时间:2009-10-15 10:51:05 阅读: 次
                中国近代军事家、湘军创建者和统帅曾国藩关于建军和作战问题的理性认识。
          曾国藩(1811~1872)晚清军事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原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湖南mobile365官网是多少_约彩365官方网站下载_约彩365软件官方下载人。1838年(清道光十八年)进士。历任翰林院检讨、侍讲学士、内阁学士,礼、兵、工、刑、吏部侍郎。崇尚程朱理学,熟悉历朝典章制度及兵略。组建湘军。1852年(清咸丰二年)夏,太平军自广西入湖南,围长沙,克武昌,势不可挡。1853年1月8日,曾国藩奉命帮办湖南团练,鉴于八旗、绿营已腐败不堪,地方团练又不可恃,决定仿明代戚继光的"束伍"成法,编练一支新的地主武装--湘军。这支军队,以勤王忠君和扞卫封建礼教为宗旨,网罗一批有"忠义血性"的儒生为将领,招募朴实少心窍的山农为士兵,按将必亲选,兵必自招,层层节制的原则进行编组,以营为战术单位,全营500人。以儒家的"忠信"、"仁礼"等思想教育部队,强化湘军的封建属性,维系内部关系;强调军队必须"勤练精训",以提高战斗力;制订严格的营规,并写成歌诀,要求官兵熟记严守。经过一年多时间,终于练成陆师15营,水师10营,全军1.7万余人。
          1853年5月,定都南京(改称天京)的太平天国遣军北伐、西征。次年2月,西征太平军分兵挺进湖南。曾国藩率湘军水陆师自衡州(今衡阳)起程抗拒。先败于岳州(今岳阳)、靖港(今望城西),后在湘潭获胜。7月,再次出战,连陷岳州、武汉。10月,本着争上游,争要地,由上而下,步步进逼的战略方针,分水陆三路东攻,突破太平军田家镇半壁山防线(位于今湖北武穴西),直逼江西九江、湖口。太平军在翼王石达开指挥下,深沟高垒,坚壁不出,湘军屯兵坚城之下,无计可施。嗣后,湘军水师轻便战船冒险驶入鄱阳湖,被太平军堵于湖内,泊于长江内的大船连遭太平军夜袭,损失惨重,水师退守武汉上游的金口,曾国藩退居南昌。
          1855年4月太平军三克武昌后,署湖北巡抚胡林翼率部围困武昌。10月,曾国藩应胡林翼之请,命罗泽南率5000人自江西增援助攻武昌。12月,石达开乘虚自湖北挺进江西,攻州破县,威逼南昌。曾国藩仓促撤九江围,调集水陆各师防守省城。1856年4月,石达开奉命率主力回救天京,坐困南昌的曾国藩始转危为安。此后,乘太平天国内讧之机,湘军复由防御转入反攻,再占武汉,重围九江。1857年3月,得父死讯,回籍奔丧。1858年春,离天京出走的石达开率大军由江西转攻浙江、福建,曾国藩奉命复出,至赣南防堵,用兵更为稳慎。1859年9月,石达开部自湘南退入广西,曾国藩乃北返,与湖北巡抚胡林翼制定以湖北为基地的四路图皖方略。次年,乘太平军集中兵力二破清军江南大营之际,与胡林翼率湘军进围天京西线重镇安庆,并于桐城部署重兵准备阻击援军。同年夏,清廷授曾国藩为两江总督,总统四省军务,并令其驰援苏南。他上疏力陈攻占安庆不仅关系淮南之全局,且为将来克服金陵之张本,坚持不撤安庆之围,自率一军进驻安徽祁门,准备进军苏南。湘军长期围困安庆,终于调动大队太平军自东线来援,经艰苦鏖战,于1861年9月攻陷安庆。
          1862年(清同治元年)春,曾国藩以安庆为大本营,本着"欲拔本根,先剪枝叶"的战略方针,进行进攻天京的部署:由曾国荃率湘军沿江东下,直逼天京;由浙江巡抚左宗棠率湘军自江西进攻浙江;由江苏巡抚李鸿章率淮军自上海进攻苏南,对太平军实行战略大包围。同时,派总兵鲍超、张运兰所部湘军与太平军争夺安徽宁国(今宣州)、广德、芜湖、东坝(今江苏高淳东)等要地,保障曾国荃部侧后安全,并策应攻浙之湘军。继李、左所部相继攻占苏南、浙江之后,曾国荃部于1864年7月攻陷天京,曾国藩因功赏加太子太保衔,赐一等侯爵。因顾虑位高权重易遭疑忌,乃主动大量裁撤[FS:PAGE]所统湘军。
          1865年5月,钦差大臣、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在山东菏泽高楼寨被捻军击毙,曾国藩被授为钦差大臣,督办直隶(约今河北)、山东、河南三省军务,北上与捻军作战。驻营江苏徐州,制定重点设防,以静制动的方略,在安徽临淮(今凤阳东北)、山东济宁 、河南周家口(今周口市) 、江苏徐州四处驻扎重兵,一处有警,三处支援;另派游击之师跟踪追击,首尾相应。但因地广兵单,仍不能阻遏捻军纵横驰骋。1866年夏,改取"聚兵防河"方略,即在黄河、淮河之间,东凭运河,西凭沙河、贾鲁河,辅以深沟高墙,兼立木栅,驻兵设防,围困捻军。是年秋,捻军以声东击西战术,自开封以南破墙东走,曾国藩的防河歼捻方略又告破产。12月,清廷命李鸿章继任钦差大臣,曾国藩回两江总督任(旋授大学士),筹措饷粮,供应与捻军和西北回民起义军作战的湘、淮军。
          引进西方军事技术。曾国藩是洋务运动的首倡者之一。早在1862年,曾国藩设立安庆内军械所,仿制外国军械。他网罗科技人才,重用和保荐一批办理洋务的官吏。1865年,支持李鸿章创建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和金陵机器制造局,制造近代武器。1867年,奏请拨留沪海关洋税二成,由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制造轮船,并设译书馆,翻译有关机器制造、使用及火器原理的书籍。1868年,江南机器制造总局造出第一艘蒸汽明轮船"恬吉"号。同年9月,调任直隶总督。他以湘军营制为蓝本,修订练军章程,奏请调湘、淮军将领训练装备近代武器的京畿练军。1870年,回任两江总督,与李鸿章联名上奏,每年选送30名聪颖幼童赴美学习军事技术和战术。他还建议裁减绿营,扩大配备洋枪洋炮的练军。
          曾国藩为挽救摇摇欲坠的清王朝统治,殚精竭虑,不遗余力地镇压农民起义。不仅创建了湘军,还参与组建了淮军、练军,在建军、治军和作战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方针原则,由文臣而成为着名的军事家,并为推进晚清军事近代化做出了贡献。他大量网罗、培育军政人才,涌现了如左宗棠、李鸿章等一批军政要员,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军事政治集团,对晚清政局影响颇大。1872年3月,卒于任所。谥文正。有《曾文正公全集》传世。曾国藩在太平天国起义后,奉命在湖南原籍帮办团练,旋即组建并统帅湘军参与镇压太平军和捻军。他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逐渐形成了具有浓重儒学特征的军事观点。其主要内容保留在今人编辑的《曾国藩全集》中。
          ⒈治军思想。鉴于清朝经制兵八旗、 绿营积弊深重,久已不堪任战,地方团练亦非起义军对手,曾国藩决定按照儒家思想并参考戚继光"束伍成法",重建一支有战斗力的军队--湘军。其主要观点是:①以忠君勤王、扞卫封建礼教为建军宗旨。把太平天国宗教信仰独尊上帝、反对孔孟儒学以及政治上主张平等、经济上主张平均的思想,指斥为彻底破坏了中国数千年来所奉行的"礼义人伦诗书典则",是开天辟地以来"名教之奇变",声称镇压太平军不单是替君王分忧,也是为了扞卫性命所系的封建纲常礼教。故对湘军将士的选择,部队的思想灌输以及维系官兵关系都要贯彻这一思想。②以"忠义血性"的儒生为军队骨干,"朴实少心窍"的山农为军队基础。认为选将标准应是德才兼备以德为主。所选将领不仅同籍同乡,且多有师生亲友私谊,以此作为维系内部统一、团结的纽带。实行募兵制,以壮健、朴实的山区农民为对象,取保具结,以便灌输封建伦理思想,严格控制部队,适应残酷的战争环境。③强调将必亲选、兵必自招。继承戚继光"舍节制不能成军"的思想,把统领归大帅调遣,自统领至兵勇逐级自选、层层节制的优点概括为"譬之木焉,统领如根,由根而生干生枝生叶,皆一气所贯通。是以口粮虽出自公款,而勇丁感营官挑选之恩,[FS:PAGE]皆若受其私惠,平日既有恩谊相孚,临阵自能患难相顾"(《曾国藩全集·奏稿·议复直隶练军事宜折》)。④主张以厚给薪饷、广赐翎顶来固结军心和激励士气。认为"加粮拔缺"是鼓舞士气的有效措施。鉴于绿营兵丁薪饷过低,影响操防,决定实行优厚饷制,使士兵安心服役。以"养将士之廉"为名,给予将领以更优厚的待遇。同时不断保举有军功的将弁,广赐翎顶,以官禄为诱饵,驱使官兵效命疆场。⑤要求将士恪守"仁礼"、"忠信"和"君臣父子"、"上下尊卑","秩然如冠履之不可倒置"的封建秩序,在军内形成一种"辨等明威"的"军礼",以维系上下之间的等级关系;同时要求将领以父兄待子弟一样的仁爱之心关怀士兵,使他们知恩知威,从而有效地控制部队。 自称 "独仗忠信二字为行军之本",军队应首重忠君教育,而忠君必先敬畏长官。又说"诚便是忠信",期望将领之间以诚相待,诚朴求实,力戒虚伪浮滑之风。⑥强调军人行为以"勤恕廉明"和"谦慎"为准则。要求各级官长勤以治事,恕以待人,廉以服众,明以应务,身体力行,知人善任,使部队保持紧张、融洽的气氛。告诫部属务必谨慎谦虚,戒骄戒惰,因为军队有了骄气、惰气,必然要打败仗。⑦认为"精练勤训"为提高战斗力的重要措施。指出不练之兵断不可用,训练不精,不可征战,要求营官坚持不懈抓好部队训练。还将"训"和"练"分开,分别提出具体要求。训分"训营规"和"训家规"二种。训营规主要是点名、操练、巡更、放哨。训家规主要是禁嫖赌、 戒游惰、慎语言、敬尊长。 练分"练技艺"与"练阵法",并说明阵法虽好而士兵无胆艺,临阵还会奔逃。⑧强调"立法行令"、"宽严相济"的治军方针。认为溺爱不可以治家,宽纵不可以治军。强调部队要规矩森严,进止划一。为此制定营制、营规以为准绳,编《水师得胜歌》、《陆军得胜歌》、《爱民歌》等歌诀让士兵学唱,以求自觉遵守。提出治军应宽严相济,宽在利和名,严在礼和义;四者兼备,即使骄兵悍将也能统驭。
          ⒉作战指导原则。曾国藩虽宣扬战争胜负"人谋"仅占十分之三,"天意"恒居十分之七的唯心主义思想,但在指导战争时仍颇重"人谋",善于将古代用兵方略与现实情况结合,据以制定作战方案。主要观点是:①以"稳慎徐图"、"谋定后发"作为指导战争的基本原则。认为战争之要旨是"致人而不致于人",故反复强调宁失之慎,毋失之疏。具体说来便是不做好充分准备,绝不贸然出师;宁可数月不战,不可战而毫无安排算计。针对太平军数量多、能攻善守,湘军数量少的实情,主张深沟高垒,稳扎稳打,以主待客,以逸待劳,即所谓"结硬寨,打呆仗"。②以总揽全局、审势审力为制定战略的出发点。认为制定战略方针,"宜从大处分清界限,不宜从小处剖晰微茫"(《曾国藩全集·家书·致沆弟》);要"审势",对地势敌势详查清楚;要"审力",弄清敌我双方兵力兵器的对比;要倾听各种意见,择善而从。基于上述原则,他用来对付善于防守的太平军的战略方针是:争上游,争要地,节节进击,先扫清外围,最后夺取金陵。他所制定的镇压善于流动作战的捻军的战略方针也体现了"以静制动",争取战场主动权的思想。③将稳定后方、保障粮运视为战争获胜的必备条件。认为悬军深入而无后继是用兵大忌,孤军无助、粮饷不继乃必败之道。故十分重视设置专门负责筹措和运输粮饷的人员,并竭力维护后方稳定,将部队分成围[FS:PAGE]城、守点和游击三部分,以足够兵力确保后路安全和粮道畅通。
          曾国藩的军事思想具有鲜明的封建统治阶级和儒家的思想印记,有浓郁的"兵为将有"色彩。但在继承中国传统兵学的基础上也有新的发展,其建军方面所提出的若干指导原则,受到后人的重视。(参见《中国军事百科全书》,北大方正电子出版社,1997年4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