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十几年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进。新城不断诞生,老城不断扩大。据统计,截止到2006年底,我国城市数量已达到980余座,城市市区土地面积占全国面积的27%,全国城镇人口增至5.77亿。我国佛教受城市化进程的影响,发生了一些明显的变化,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一些新的选择。
现代化进程中,中国佛教的几种显着变化
经济的快速发展,引起城市大规模扩张,并向周围地区产生强大辐射。原来处于郊区的寺院,不自觉地进入了城市。“姑苏城外寒山寺”在这一进程中,不知不觉进了姑苏城内。以江苏徐州为例,清《府志》记载:“徐州城南五里有山,曰云龙山;山上有寺,名兴化寺。”现在的云龙山已在徐州的市中心了,寺也成了闹市中的寺。
城市人口不断增长,佛教信众都市化比例空前提升。国家统计局2006年公布的我国总人口比例显示,城市化率从1979年的13.8%提高到了2006年的46.7%,27年间提高了22.9个百分点。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佛教信众的居民结构也发生了明显改变,由以农村居民为主,转变为以城市居民为主。以徐州兴化寺的信众为例,1982年寺院开放之初,城市居民信众占总人数的21%,到2007年已上升到74%。
城市土地价格的上涨,使寺院建筑从平面化向立体化发展。近年来,城市土地价格不断上涨,这使处于城区的佛教寺院无力获取土地,要想发展与建设寺院,只得向空中发展。如上海的玉佛寺、南京的鸡鸣寺等,开始出现了楼式殿堂。
受都市文化的熏染,佛教的现代气息日趋浓厚。走进现代城市寺院,从外在的建筑形式看,也许是汉唐时期的飞檐斗拱,也许是明清时期的青砖灰瓦,可是传统的晨钟暮鼓、香火缭绕等现象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多媒体发出的图、文、声、像。佛法也通过影视、网络、现代出版物来弘扬。
现代化进程中,中国佛教的不协调性
寺院经济得到了发展,往日的宁静却消失了。这些年来,随着我国现代化的进展,寺院在收入方面增加了,生活条件改善了,但往日宁静的环境和纯朴的道风也在逐渐失去。比如,一些在大中城市的寺院,整天车水马龙,人声鼎沸。
僧人的政治待遇得到了提高,佛教的神圣性、超脱性却淡化了。一些寺院名气愈来愈大,社会影响力也越过寺院的围墙,延伸到政界。党和政府为发挥佛教在社会中的积极作用,鼓励僧人参政、议政,致使一大批僧人走向会场,走向主席台。他们代表佛教界参政、议政,并就政府涉及宗教的工作提出意见、建议、批评或议案、提案。这本来无可厚非,但佛教的神圣性、超脱性被漠视了。
寺院服务与管理日趋现代化,“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祖训却不见了。在现代化趋势下,城中寺院的服务与管理也日趋现代化。寺院里已见不到洒扫庭院的僧人,而是物业保洁人员。门口也看不到僧人,而是保安。“六和敬”与“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祖训已很少体现。
现代化进程中,佛教界应有的反思和策略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佛教与时俱进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如何与时俱进,却是佛教界面临的重大问题。
比如,“入世”与“出世”的“度”到底该如何掌握?佛教本身以“出世”为宗,主张出离世间,到达涅盘,其修行方式亦多以头陀苦行、山居坐禅为主。尤其是禅宗,更以不亲近国王大臣、不交结官府、独立自主为本。然而,佛教又倡导“入世”,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但一味地强调“人间佛教”,佛教将失去最后一片净土。“入世”的“度”该如何把握,值得佛教界认真地思考。
再如,出家人的本分和职责到底是什么?《杂阿含经》说,佛教的出家目的有二:一、为了自求解脱;二、为了助人解脱。自求解脱是佛家的本分,助人解脱是佛家的职责。该经又说,在出世俗之家的基础上,僧人通过努力修行,把自己心中所有见思烦恼,以贪、嗔、痴、慢、疑的五钝使,和身、边、邪、见、戒五利使,用“我空”智慧来观照、用功修行,功夫成就,方可去度化众生。可是,在现代化进程中,僧人忘掉本分的现象越来越普遍,这也是佛教界面临的严峻问题。
面对这些问题,佛教界应积极应对。
在理论上,正确解读 “人间佛教”思想。近些年,对“人间佛教”的理解,存在着庸俗化、肤浅化的倾向。理论界普遍认为,“人间佛教”绝不是让法师走向人间,而是让法师的功德走向人间;也不是让法师的生活,他们的衣、食、住、行走向人间,跟上时代的潮流,而是让佛法走向人间。所谓功德走向人间,就是利用寺院的财力、物力为社会服务。所谓佛法走向人间,就是让佛教的声音、佛教的智慧走向人间,去化解人间的不幸、恩怨和矛盾。
在体制上,严格僧人管理。自从唐代马祖建丛林、百丈立清规以来,寺院就建立了整套的管理制度。上至方丈,下至清众,都要遵守执行。在现代化进程中,一个寺院如果殿堂华丽,经济红火,但戒律松弛,生活奢华,不僧不俗,佛又如何令人生恭敬心呢?佛教又如何发展呢?因此,在现代化过程中,严格僧人管理尤其重要。
在道风上,应加强建设。《七梦十善经》说:“佛涅盘后,无有外道能坏此法,但由弟子当自坏我法。”佛法的兴衰,取决于僧团内部的道风状况。在现代化进程中,信仰淡化、管理松懈,自由主义滋长、拜金主义泛滥等现象,给佛教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只有加强僧团内部的道风建设,佛教才能健康发展。(作者:蒋守丰)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十几年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进。新城不断诞生,老城不断扩大。据统计,截止到2006年底,我国城市数量已达到980余座,城市市区土地面积占全国面积的27%,全国城镇人口增至5.77亿。我国佛教受城市化进程的影响,发生了一些明显的变化,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一些新的选择。
现代化进程中,中国佛教的几种显着变化
经济的快速发展,引起城市大规模扩张,并向周围地区产生强大辐射。原来处于郊区的寺院,不自觉地进入了城市。“姑苏城外寒山寺”在这一进程中,不知不觉进了姑苏城内。以江苏徐州为例,清《府志》记载:“徐州城南五里有山,曰云龙山;山上有寺,名兴化寺。”现在的云龙山已在徐州的市中心了,寺也成了闹市中的寺。
城市人口不断增长,佛教信众都市化比例空前提升。国家统计局2006年公布的我国总人口比例显示,城市化率从1979年的13.8%提高到了2006年的46.7%,27年间提高了22.9个百分点。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佛教信众的居民结构也发生了明显改变,由以农村居民为主,转变为以城市居民为主。以徐州兴化寺的信众为例,1982年寺院开放之初,城市居民信众占总人数的21%,到2007年已上升到74%。
城市土地价格的上涨,使寺院建筑从平面化向立体化发展。近年来,城市土地价格不断上涨,这使处于城区的佛教寺院无力获取土地,要想发展与建设寺院,只得向空中发展。如上海的玉佛寺、南京的鸡鸣寺等,开始出现了楼式殿堂。
受都市文化的熏染,佛教的现代气息日趋浓厚。走进现代城市寺院,从外在的建筑形式看,也许是汉唐时期的飞檐斗拱,也许是明清时期的青砖灰瓦,可是传统的晨钟暮鼓、香火缭绕等现象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多媒体发出的图、文、声、像。佛法也通过影视、网络、现代出版物来弘扬。
现代化进程中,中国佛教的不协调性
寺院经济得到了发展,往日的宁静却消失了。这些年来,随着我国现代化的进展,寺院在收入方面增加了,生活条件改善了,但往日宁静的环境和纯朴的道风也在逐渐失去。比如,一些在大中城市的寺院,整天车水马龙,人声鼎沸。
僧人的政治待遇得到了提高,佛教的神圣性、超脱性却淡化了。一些寺院名气愈来愈大,社会影响力也越过寺院的围墙,延伸到政界。党和政府为发挥佛教在社会中的积极作用,鼓励僧人参政、议政,致使一大批僧人走向会场,走向主席台。他们代表佛教界参政、议政,并就政府涉及宗教的工作提出意见、建议、批评或议案、提案。这本来无可厚非,但佛教的神圣性、超脱性被漠视了。
寺院服务与管理日趋现代化,“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祖训却不见了。在现代化趋势下,城中寺院的服务与管理也日趋现代化。寺院里已见不到洒扫庭院的僧人,而是物业保洁人员。门口也看不到僧人,而是保安。“六和敬”与“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祖训已很少体现。
现代化进程中,佛教界应有的反思和策略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佛教与时俱进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如何与时俱进,却是佛教界面临的重大问题。
比如,“入世”与“出世”的“度”到底该如何掌握?佛教本身以“出世”为宗,主张出离世间,到达涅盘,其修行方式亦多以头陀苦行、山居坐禅为主。尤其是禅宗,更以不亲近国王大臣、不交结官府、独立自主为本。然而,佛教又倡导“入世”,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但一味地强调“人间佛教”,佛教将失去最后一片净土。“入世”的“度”该如何把握,值得佛教界认真地思考。
再如,出家人的本分和职责到底是什么?《杂阿含经》说,佛教的出家目的有二:一、为了自求解脱;二、为了助人解脱。自求解脱是佛家的本分,助人解脱是佛家的职责。该经又说,在出世俗之家的基础上,僧人通过努力修行,把自己心中所有见思烦恼,以贪、嗔、痴、慢、疑的五钝使,和身、边、邪、见、戒五利使,用“我空”智慧来观照、用功修行,功夫成就,方可去度化众生。可是,在现代化进程中,僧人忘掉本分的现象越来越普遍,这也是佛教界面临的严峻问题。
面对这些问题,佛教界应积极应对。
在理论上,正确解读 “人间佛教”思想。近些年,对“人间佛教”的理解,存在着庸俗化、肤浅化的倾向。理论界普遍认为,“人间佛教”绝不是让法师走向人间,而是让法师的功德走向人间;也不是让法师的生活,他们的衣、食、住、行走向人间,跟上时代的潮流,而是让佛法走向人间。所谓功德走向人间,就是利用寺院的财力、物力为社会服务。所谓佛法走向人间,就是让佛教的声音、佛教的智慧走向人间,去化解人间的不幸、恩怨和矛盾。
在体制上,严格僧人管理。自从唐代马祖建丛林、百丈立清规以来,寺院就建立了整套的管理制度。上至方丈,下至清众,都要遵守执行。在现代化进程中,一个寺院如果殿堂华丽,经济红火,但戒律松弛,生活奢华,不僧不俗,佛又如何令人生恭敬心呢?佛教又如何发展呢?因此,在现代化过程中,严格僧人管理尤其重要。
在道风上,应加强建设。《七梦十善经》说:“佛涅盘后,无有外道能坏此法,但由弟子当自坏我法。”佛法的兴衰,取决于僧团内部的道风状况。在现代化进程中,信仰淡化、管理松懈,自由主义滋长、拜金主义泛滥等现象,给佛教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只有加强僧团内部的道风建设,佛教才能健康发展。(作者:蒋守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