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文学艺术 土家族的文学艺术,源远流长。早在远古时期,就有神话、传说、歌谣、故事、音乐、舞蹈等民间口头文学,流传至今,其内容不断丰富,其形式不断发展。神话是土家族最古老的口头文学,它反映了土家族人民对自然现象天真烂漫的幻想,描写了人类和大自然的起源以及人类同大自然的斗争,较着名的有<张古老制天与李古老制地>、<狗尾金谷>。民间故事多以同邪恶势力作斗争和爱情生活为题材,还有对祖先和民族英雄的歌颂,结构完整,情节生动。土家族能歌善舞,紊有“歌的 海洋”的美称。山歌分情歌、哭嫁歌、诉苦歌、战歌、劳动歌、摆手歌、盘歌等多种,还有祭祀和还愿唱的梯玛歌。梯玛(专事宗教活动的职业者)唱的祭祀还愿歌,两句一节或四句一节,句尾押韵,韵律铿锵,其唱腔有高腔与平腔之分。高腔昂扬,感情激越,平腔舒缓,感情深沉,音乐节奏分明,民族特点鲜明。戏剧流行的剧种有西戏、傩戏、土地戏、阳戏及影戏、木偶戏。傩戏是全国有影响的地方戏,有说、唱、跳等形式,至今还以顽强的生舌劝活跃在乡村,被专家称赞为中国戏剧史上的“活化石”。不仅代代相传的民间文学绚丽多彩,土家族的书面文学也发端较早(始于明代),改土归流后受到汉文化的影响,逐步形成拥有诗文作家、画家的文人群。最早留下作品的是15世纪的冉天章。古代以诗出名的作家有田九龄、田宗文、田玄、田圭、田珠、田舜年、田泰斗、冉天育、冉再镜等。田舜年(1639--1706)是诗文的集大成者。着述12卷.景物抒情,格调高雅,意境深远,神韵兼备。近、现代文人有席正铭、黄永玉、颜家文、孙健忠等诗人、画家:作家。凤凰县的黄永玉,不仅是着名的版画家,而且诗文俱佳,先后出版了《我的心,只有我的心》、《花衣吹苗人》、《太阳下的风景》等诗集、散文集。1987年,他获得意大利骑士勋章,名扬全球。
苗族文学艺术 苗族民间文学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形式活泼多样。从体裁上区分有三种:一是韵体文学,二是散体文学,三是说唱体文学。.从内容上看这些文学作品,都是世代苗族人民生活、生产实践的生动反映。韵体文学是群众运用最广、作品最多、影响最大的一种体裁,它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文学艺术性。这部分有民族史诗、传说、民歌、童谣、民谣、谚语、谜语、诗歌、祝词、理词等。其中以民族史诗内容最为丰富,可以说是一部形象化了的苗族历史。在散体文学中,有神话、传说、故事、童话、寓言等等。传说,有祖先、英雄人物的传说;有关于大自然变化、动植物来源、地方风俗习惯、风物故事的传说等等。这些传说主题鲜明,都是宣扬助善除恶、驱暴安良,具有一定教育性,而且情节曲折,语言优美动听,深受群众欢迎。如在《谎江山》传说中,大大小小有几十个故事,诸如《谎江山斗老虎》、《谎江山谎财主》、《谎江山谎员外》、《谎江山谎坏人》等等,充分表现出苗族人民的智慧。说唱体文学中的讲古(又称古老话),既讲,又唱,说唱结合,形成了比较固定的文学形式,内容也很丰富,思想性比较强。有的反映祖先战胜大自然,开天辟地的伟绩,有的说唱清嘉庆年间的苗民起义,歌颂起义领袖的勇敢智慧,有的反映苗民对丑恶势力的憎恨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这些传说、故事,结构完整,情节生动,想象力丰富,语言流畅,加之说唱中渲染的一些神话色彩,更加感人、动听。唱歌是苗族人民的擅长,迎亲送别,多以歇来表达感情;男女青年谈恋爱,多以歌来牵线搭桥;妇女之间,常以歌来叙说家常。在近现代,湘西苗族文化教育事业获得长足发展,也有了本民族的书面文学。沈从文的《湘西散记》、《边城》等着作,深受读者欢迎,堪称世界名流作家。还有相当数量的小说、散文、诗歌、戏剧作家,人才辈出,已有大量作品出版问世。
侗族文学艺术 侗族以民间文学为主,文人文学也已兴起。在内容上,反映了本民族繁衍发展的社会生活与生产实践,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如侗族<>
瑶族文学艺术 瑶族文学艺术存在于丰富的口头文学中。民间口头文学体裁多样,有神话、故事、传说、歌谣、寓言、谚语、笑话、谜语等。传说、故事,有关于瑶族族源的《盘古=》、《盘瓠传说》、《伏羲兄妹》等。祭祀先祖的史诗《盘王大歌》,长达二千余行,内容丰富多彩,是瑶族(盘瑶)中保持最完整的史诗。它以奇丽的想象和巧妙的艺术手法,叙述了人类、民族、天地万物的形成和发展,描绘了瑶族文化生活的广阔画面。瑶族民间流传的手抄本(汉文字)《评王券牒》(又称《过山榜》),全面记叙了瑶族的历史、风俗习惯、土官制度、信仰和祭祀等,文字简练、生动,是研究瑶族迁徙和发展历史的重要文献。瑶族人民能歌善舞。民歌有古歌、山歌、情歌等,男女老少都能出口成歌。舞蹈有伞舞、长鼓舞、盘古舞、羊角鼓舞、赛鼓舞、刀舞,每逢佳节,歌舞通宵达旦。
白族文学艺术 白族人民历来重视学习文化,有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学艺术。传统民间文学有神话、传说、诗歌、故事、民歌、童话、民谣和谚语。民间神话和传说,如“创世说”、“族源说”等,经过数百年的流传和后人不断的艺术加工,其结构严谨、内容丰富、语言简练、通俗易懂。它反映了白族先民的生产生活和改造大自然的斗争以及民族历史变迁的过程,具有很高的文学和史学价值。其民歌、民谣、童谣等,也都充满着情趣和古朴的哲理,反映了白族人民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人生哲理。其山歌、民歌也很丰富,有三、五句的,有四、七句的,都合辙押韵,前后或上下对仗,具有很强的民族特色。白族还有丰富的民间音乐、舞蹈、戏曲和手工业品。白族音乐旋律优美,曲调动听,感情丰富。仗鼓舞、戏曲<打花灯>,深受群众欢迎。雕刻比较着名,喜好在住房、凉亭、庵堂、庙宇、楼阁上雕龙刻凤。妇女的挑花、绣花,花式图案多,有丰富的想像力。
壮族文学艺术 壮族有丰富的民间文学艺术。其形式丰富多彩,有民间故事、神话、史诗、传说、民歌、戏曲等等。民间故事、神话,想像力丰富,意寓深刻。描述民族发展历程的《岭南兄弟》、《=洪水滔天>、<>
维吾尔族文学艺术 湖南维吾尔族有丰富的民间文学艺术。形式多种多样,有神话、传说、故事、寓言、笑话、民歌、谚语等等。湖南维吾尔族迁湘的历史悠久,其民间文学除有维族特色外,还有浓郁的当地特色。神话《张果老打水》、《张果老打坐》等,就是取材于当地汉族的崇拜之神,这说明维汉两族文化已相互交融。新疆维吾尔族的源流传说、民间故事,至今仍在湖南维吾尔族中广泛流传,如有许多阿凡提勤劳、智慧的传奇故事。英雄史诗《乌古斯可汗传》,也历代流传至今,充分反映了维吾尔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其第一部分叙述维吾尔族的起源和创世的艰难历程、古老的风俗习惯;第二部分叙述乌古斯的征战活动。该史诗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尤其乌古斯在征战中,得到大自然神力,把自然力人格化、形象化,
充分反映了该族先民的智慧。
回族文学艺术 湖南回族文学艺术,渊源于古老的伊斯兰文化,有独特的民族传统,带有鲜明的伊斯兰宗教色彩。回族文学丰富多彩,有民间故事、传说、散文、诗歌、戏剧、音乐、舞蹈等等。其文学主要以伊斯兰教的《古兰经》为根本经典,其信仰、道德及历史、诗歌、戏剧、音乐、舞蹈、雕刻、美术等等,皆围绕《古兰经》,以《古兰经》为蓝本,进行各种注释、翻译、创作。建国后,回族文学艺术的内容和形式都有很大变化,涌现出一批现代文学艺术家及优秀的作品,如着名的回族舞蹈《打喜》获省创作奖。湖南省电视台导演丁汕是回族,1982年执导的《清明雨》获全省优秀广播电视剧和导演一等奖。1986年执导的电视剧《月亮总是圆的》,获全国喜剧电视剧二等奖。
长鼓舞 瑶族喜爱的舞蹈之一。过去在“还盘王愿”,祭祀盘王时都要跳长鼓舞。史籍记载:瑶族人以为人之寿天贵贱,皆盘王主之,所以舞长鼓舞是祭祀始祖神——盘王的隆重仪式。在长期的发展中,不仅仅是在祭祀中,还在一些重大的节日、假日等娱乐活动中也都跳长鼓舞。它已成为反映瑶族人民喜怒哀乐,抒发情怀不可缺少的一种精神生活产品,两千多年来长盛不衰,并且随着瑶族的历史步伐,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以它独特的民族风格、艺术魅力,成为瑶族艺术中的奇葩,形成瑶族独特的长鼓文化。
摆手歌 土家族先民祀神问卦时唱的歌,当代土家族喜爱的文娱活动。土家族语叫“社巴歌”。歌词源远流长,远在自然采集、狩猎阶段就已存在。其内容有天地人类的来源、族人的迁徙、动植物的生存发展、农事活动、战斗场面等,反映了土家先民流动迁徙、征服自然、生产实践、伦理道德、社会制度、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发展历史。摆手歌历史悠久,长盛不衰。现每年正月、农闲时间、喜庆节日,数百人聚集一块,欢唱摆手歌。它已成为土家人
民不可缺少的娱乐活动。
傩堂戏 苗族祭祀傩神时,在傩堂(祭祀时主人堂屋的正中央)所唱的戏。清至民国初年,傩堂戏在湘西一带广泛流传,有职业性的傩堂戏班,由还傩愿的民间艺人参加,使傩堂戏进一步丰富了内容和提高了艺术水平。该戏流行的有十二大唱腔。其内容包含有对祖先神、自然神的崇拜,还有对巫、道二教的多神崇拜。剧目很多,有酬神还愿的始祖戏,还有由此演变的正本戏、折子戏等等。傩堂戏表演细腻,唱词通俗,幽默风趣,它是古老的沅湘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之一。
侗戏 侗族戏曲剧种之一。它是在说唱文学基础上演变而成的艺术形式。一般村寨都有业余戏班子和行头,逢年过节一定要唱戏。传统侗戏,只有两个演员对唱表演,唱腔多样,曲调优美,动作朴实。正面人物着侗族盛装,丑角画花脸,穿专门服装。伴奏乐器有二胡、锣、鼓、钹等。解放后,侗戏吸取了话剧、大歌的表演艺术,舞台设备和伴奏都得到充实,表演水平得到提高。保留的剧目有数十种,如《吴勉王》、《梅良玉》、《三郎五妹》、《美娘》
等等。
侗族大歌 侗族民间歌唱艺术之一。大歌的形式有领唱、合唱。合唱为多声部,有的是高、中、低三声部,有的只有高、低两声部,属支声复调声乐。其民族特色是主旋律在低声部,高声部是附和、派生的,与一般以高声部为主旋律的合唱规律相反。合唱有大二度,大小三度,以纯四度、纯五度居多。由于大歌是以大自然变化万千为摹本,因此它的腔调多变,带有戏剧性的咏叹,低声部如徐徐缓流的小河,中声和高声部如丁冬不息的溪流,还有鸟
声、蝉鸣,间有朗诵,三声交融,有声有色,显示了侗族民间音乐的特色。
哆耶舞 侗族民间舞蹈。是一种群众性的大型歌舞。‘够”是唱和做的意思,“耶”是领唱与合唱结合,并伴有舞蹈动作。宋朝对此舞已有记载,农闲时,一二百人一起,手相握而歌,即指哆耶舞。跳时男女分开,各自围成圆圈,男子以手搭肩,女子则手牵手,边唱边前进、后退或绕圈。由于舞姿简单易学,男女老少皆宜,加之歌词生动,很受群众欢迎。每逢农业丰收、节假日、喜庆活动,侗族人民身着盛装,集合在鼓楼、风雨桥或公共娱乐场所,欢跳哆耶舞。
芦笙舞 侗族舞蹈。芦笙历史悠久,早在宋代有记载。竹制,一架芦笙有六支笙管,其中有五支有笙簧,一支是无簧的装饰管;每支有三个共鸣筒,共鸣音响亮,和音丰润浑厚。芦笙有大、中、小三种型号。大的高一二丈落地吹奏,多六管三音。中号约四尺左右,为六管四音。 小号的尺把长,可以边吹边跳芦笙舞。小号的音脆、扬、圆润。侗族青年大都会吹芦笙,家家户户都有芦笙。芦笙队员演奏时,穿彩色羽毛衣(象征吉祥),边吹边舞。芦笙舞有围圈、换背、赶老虎、鱼上滩、红尾鱼、鸡打小号的尺把长,悠 架、纭纱等10多种。打花灯>狗尾金谷>张古老制天与李古老制地>